企业名称:河北信融典当有限公司
电话:0311-85299959
0311-85299888
邮箱:xinrong699@163.com
地址:石家庄新华区联盟西路699号
网址: www.xinrongpawn.com
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一波三折,疫情反复、地产低迷和出口放缓成为主要拖累因素,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提供了托底力量,预计全年GDP同比增长2.9%左右。
展望2023年,出口增速可能出现负增长,但在内需支撑下,经济有望总体回升。一是疫情防控放松将有利于经济恢复,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将会叠加发力,三是由于低基数效应。预计2023年GDP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
具体来看,出口受外需减弱、市占率下降和价格回落影响,全年预计同比-2%;消费将随着消费场景修复、收入增长恢复和促消费政策出台以及低基数效应而明显反弹,全年预计同比增长9.0%;基建投资增速放缓至6.0%左右,制造业投资放缓至5.0%左右,但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收窄至-3%,共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左右。物价整体温和,CPI同比上涨2.1%左右,PPI同比上涨0.5%左右。
政策方面,中央将把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作为主要目标,预计年度GDP目标可能设置为5.5%左右。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赤字率有望上调至3.0%左右,专项债规模增加至3.8万亿元左右;货币政策将精准有力,量、价和结构性政策都有发力空间。
目录:
一、2022年国内经济回顾
二、2023年国内经济展望
(一)GDP:预计全年同比增长5.5%左右
(二)出口:预计2023年同比增长-2.0%
(三)消费:预计2023年同比增长9%左右
(四)投资:预计2023年同比增长4.5%
1.基建投资:预计2023年同比增长6%左右
2.制造业投资:预计2023年同比增长5.0%左右
3.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2023年同比增长-3%左右
(五)物价:CPI温和上涨,PPI走出通缩
1.CPI:预计2023年同比上涨2.1%左右
2.PPI:预计2023年同比上涨0.5%左右
三、2023年宏观政策展望
(一)政策导向: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二)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三)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附:主要指标预测表
一、2022年国内经济回顾
回顾2022年,我国经济运行可谓一波三折。一季度宏观政策超前发力、同频共振,加上出口仍有韧性,疫情冲击较小,GDP实现了4.8%的同比增速。进入二季度之后,疫情冲击明显加剧,特别是部分超大型城市开始静态管理,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出现阻滞,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5月底国务院推出《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并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推动二季度GDP实现了0.4%的正增长。
三季度以来,地产行业受到“停贷潮”冲击,继续加速下探,但在一揽子接续政策持续发力、基建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以及疫情阶段性好转的带动下,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略好于市场预期。四季度经济继续受到疫情反复、地产低迷和外需降温的三重冲击,再度面临下探风险,预计当季GDP同比增长2.8%左右,全年增长2.9%左右。
回顾全年表现,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工业生产好于服务业。1-11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3.8%,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长-0.1%。工业之所以增长较快,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仍然保持了一定韧性,服务业表现不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则在于疫情对于线下经济活动的扰动。
二是外需大幅好于内需。1-11月,按美元计出口累计同比增长9.1%,而进口仅同比增长2.0%。如果将内需拆成投资和消费来看,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而消费仅同比增长-0.1%,均大幅弱于出口增速。支出法核算的GDP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前三季度中国GDP累计同比的贡献率为32.0%,创2009年有统计以来新高。
三是投资发挥托底作用。1-11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9%,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3%,较为有效地支撑了投资增长。相比之下,房地产则成为最大拖累,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下降9.8%,仅好于2020年2月,为历史次低增速。作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信用加速器,房地产产业链的持续低迷,对各类稳信用政策效果发挥产生了制约。
二、2023年国内经济展望
(一)GDP:预计全年同比增长5.5%左右
进入2023年之后,疫情防控进一步优化,中央将把发展重点放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以及“提振市场信心”上,预计经济表现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好转。
从外部看,2023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出口增速放缓。随着发达经济体的连续大幅加息,全球经济正在明显降温,出口面临的压力将大于今年。出口增速放缓将会对一部分制造业投资产生拖累,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就业压力。
从内部看,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一是疫情防控放松将有利于经济恢复。流行期之后,预计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加速释放,消费、服务业生产和就业都将会有明显改善。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将会叠加发力。2022年实施的一揽子稳经济和接续措施,政策效应将会持续显现,2023年还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政策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共同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三是基数效应。2022年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客观上造成经济基数相对较低,只要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基数效应将对2023年经济数据形成支撑。
整体判断,2023年我国经济走势大概率呈现前低后高,四个季度的GDP增速将依次为4.0%、8.5%、5.0%和5.5%,若不考虑二季度因2022年同期基数原因的抬升效果,基本为前低后高走势,全年约为5.5%左右。
(二)出口:预计2023年同比增长-2%
2022年我国出口继续保持较强韧性,在2021年高基数下仍取得快速发展。按美元计价前11个月出口同比增长9.1%,超出市场普遍预期。但受全球需求收缩影响,8月出口增速开始放缓,10月转为负增长,11月降幅进一步扩大至-8.7%,12月这一趋势恐难扭转,预计全年同比增速放缓至7%。
2022年我国出口同比总体上价升量减,前10个月出口价格平均指数同比增长9.6%,出口数量平均指数同比-21.2%,价格上涨成为支撑出口增速的主要因素。在价格上涨幅度低于数量减少幅度的情况下,出口总金额仍能保持较高水平增速,表明出口种类向单价更高的产品倾斜,机电产品中的汽车和液晶出口量增加规模最为突出。
展望2023年,预计出口增速或将回落到-2%左右水平。
首先,海外需求收缩对出口的冲击将会加剧。2023年受货币政策收紧和通胀成本冲击的滞后影响,海外经济大概率会进入衰退。IMF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新预测值下调至2.7%,较前一预测降低0.2个百分点。OECD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放缓至2.2%,低于前一预测值0.6个百分点,美国和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2023年经济增速均将进一步下滑。我国作为全球外贸第一大国,全球总需求回落对我国外需必然产生拖累,进而施压出口。
其次,出口市占率将继续下降。2022年由于国内受到疫情反复冲击,供应链和产业链难以稳定运行,订单外流现象更趋严重,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出口代工企业已经着手将生产环节搬迁至印度等国家。此外,美国提出了《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等,试图通过提供大量补贴吸引制造业尤其是芯片和汽车产业回迁,如台积电已经加大在美国投资规模。订单转移和产业链重构等状况,将会使我国的出口市占率继续下降。
最后,出口价格将会回落。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供应链压力缓解以及主要国家紧缩政策短期难以转向,大宗商品价格将会继续走低。在2022年高基数基础上,2023年主要经济体通胀幅度将会收敛,我国出口价格也将相应回落,对出口的支撑作用将明显减弱。
(三)消费:预计2023年同比增长9%左右
2022年,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疲软,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0.1%,较去年的同期两年平均增速低4.1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大幅下降。预计全年同比-0.2%。
制约消费恢复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线下消费场景受限。2022年以来,国内疫情多次反复,冲击线下接触型消费,最为典型的餐饮消费前11个月累计同比下降5.4%,远慢于整体社零增速。二是居民消费能力减弱。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同比增长5.3%,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累计同比增长5.1%,均低于GDP名义同比增速5.7%,对居民消费能力形成压制。三是居民消费意愿低迷。根据央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三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1%,较上年底上升6.2个百分点,居民储蓄意愿明显提高,而愿意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相应减少,较上年底下降1.9个百分点。
展望2023年,消费有望出现较为明显的好转,考虑到低基数因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同比增长9.0%左右。
从支撑因素看,一是消费场景逐渐修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优化,经济社会运行将会重回正常状态,线下接触型、聚集性消费将会逐渐修复。二是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稳增长政策持续支持和防疫政策渐进退出背景下,经济将实现温和复苏,带动就业扩大和居民收入增加,从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三是新的促消费政策将会出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推出了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的具体举措。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疫情的“疤痕效应”。持续近三年的疫情对居民心理和行为模式造成较大影响,包括乐观精神消退、冒险意愿下降以及储蓄倾向上升等,这将限制消费需求的释放。二是杠杆率因素。2022年居民部门杠杆率延续上升趋势,三季度已升至62.4%,再度刷新历史高点,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会持续显现。三是人口老龄化加剧。截至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4.2%,已经达到中度老龄化门槛。老年人消费意愿弱于年轻人,将持续压制消费表现。
(四)投资:预计2023年同比增长4.5%
2022年,投资在稳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高于去年同期的两年平均增速3.9%。其中基建投资保持强势、制造业投资走势稳健,有效弥补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下滑趋势。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5.0%左右。
展望2023年,预计基建投资同比增长6%左右,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左右。
1.基建投资:预计2023年同比增长6%左右
2022年,基建投资成为稳增长的最重要抓手。1-11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增长8.9%,不断刷新年内新高,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关键支柱。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到9.0%左右。
在年初“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导向下,3.65万亿元专项债前置至8月底前使用完毕,5000亿元以上专项债结存限额于四季度落地,分两批次设立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调增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等,共同推动基建投资增速稳健走高。
展望2023年,预计基建投资增速将回落至6.0%左右。
从政策导向看,2023年的政策重点将转向恢复和扩大消费,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的稳增长作用有所淡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相比于2021年会议关于“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部署,政策力度稍有减弱。
从资金来源看,对基建的增量支持预计将有限:公共支出方面,2023年财政政策将会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但预计公共财政支出继续面临刚性支出的挤压,投向基建的增量资金有限;专项债方面,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率已经突破100%警戒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反复强调“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预计不会大规模新增;贷款方面,商业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考核预计将会限制其对基建配套融资的意愿。目前来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是为数不多的可靠资金来源,但在上年大规模投放之后,继续高增空间有限。
2.制造业投资:预计2023年同比增长5.0%左右
2022年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11月累计同比增长9.3%,在投资三大支柱中增长最快,但四季度增速略有放缓,预计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速约为9.0%。
2022年制造业投资之所以增长较快,一是由于终端需求支撑。出口继续保持韧性以及汽车消费增长较快等因素,拉动了相关领域的制造业投资。二是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留抵退税政策改善了制造业企业现金流,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设备更新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制造业企业融资构成支撑。截至2022年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
展望2023年,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速将会回落至5%左右。
一方面,2023年将面临出口增速回落、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减税降费力度减弱、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偏低,以及企业信心有待修复等状况,这些无疑将会抑制制造业投资增速。
另一方面,制造业投资仍有结构性支撑。一是技改投资和新动能行业仍然具备投资潜力;二是疫情消退后可选消费和线下服务业恢复将会释放相关制造行业的投资需求;三是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要求“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2023年政策支持力度仍然可期。
3.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2023年同比增长-3%左右
2022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9.8%,继续刷新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累计增速。供给端拿地、新开工、施工、竣工面积累计增速均为负增长,需求端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下降约1/4。预计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10.0%左右。
年内房地产维稳政策从地方政府因城施策、监管当局推动利率下调,以及由“保项目不保企业”转向“既保项目又保企业”的变化。直到11月份,决策层和市场才终于形成共识,即房地产仍然是支柱产业,稳地产的关键是稳房企,只有房企得到健康发展,整个市场才能重振信心。随后“三箭齐发”,各项金融支持政策接连出台。
但受多种因素制约,本轮稳地产过程中销售对于利率的敏感性下降。一是受疫情冲击、就业不稳等多种因素影响,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连续三年维持在62%左右,加杠杆意愿不强;二是目前房价仍处于下行区间,买涨不买跌心理导致销售萎缩;三是受烂尾楼事件影响,居民对于期房的信任需要重建。
展望2023年,预计年度房地产销售面积总量与上年大致持平,房地产投资增速约为-3%左右。
从需求端看,购房成本下降将会激发刚性和改善性需求。截至11月末,首套平均房贷利率已经下降至4.17%,为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未来5年期LPR仍有下调空间,存量首套高利率按揭贷款利率也有望适度下调,居民的购房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尽管城镇化率放缓、老龄化率提高会影响刚性需求,但城市更新需求和居民改善性需求仍在,年度销售面积仍能维持在13-14亿平左右。特别是房贷利率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之后,将会激发这部分需求。预计202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总量与今年持平,下半年月度同比增速有望回正。
从供给端看,日前官方重申了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要求2022年已出台的政策持续抓好,2023年还将出台新举措,侧重研究解决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等,预计优质房企的融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但是,考虑到房企上一年拿地和新开工面积大幅减少,土地购置费递延支付以及建安投资对2023年开发投资的支撑作用都将相对有限,再加上房企信心修复尚需时日,当期拿地和新开工同样难以大幅反弹,预计年度开发投资增速转正可能性不大。
(五)物价:CPI温和上涨,PPI走出通缩
1.CPI:预计2023年同比上涨2.1%左右
2022年,我国通胀保持温和水平,1-11月CPI较去年同期上涨2.0%,预计全年为2.0%左右,是全球少数CPI控制在3%以内的国家,整体看呈现“两高两低”特征。“两高”表现为外部输入型通胀高、食品能源通胀高,“两低”表现为核心通胀第、工业品通胀低。
展望2023年,我国CPI预计将继续保持温和上升水平。
一是食品价格大体稳定。猪肉方面,2022年4月以来猪肉价格受前期产能回落供给偏紧影响由低位回升,但10月下旬在中央加大冷储投放后见顶回落,入冬以来需求不旺导致价格弱于预期。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出现回升,至10月同比转为正增长,预示2023年二、三季度猪肉供给有所保障,整体看2023年猪肉价格涨幅有限。其他食品方面,近年来我国粮食连续丰收,农业生产持续保持稳定,除鲜菜受天气影响外,整体食品一般难有较大的价格起伏。预计2023年食品价格对CPI的贡献略小于2022年水平,有助于CPI保持稳定。
二是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小。随着全球主要国家加息进程继续演进,以及美欧国家相继出现衰退迹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明显较前期回落。2023年全球通胀中枢大概率较2022年下移,IMF预计2023年全球CPI将由2022年的9.3%明显下降至4.7%,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将明显下降。
三是防疫措施不断优化,核心CPI有望回升。从各国放开防疫的进程看,一般3-5个月后经济将明显恢复,服务业复苏和居民消费信心的恢复,将推升服务品和耐用消费品需求,从而促进核心CPI逐步回归历史均值。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放开疫情后的情况看,核心CPI都经历了明显的上升(超过2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核心CPI将有目前低于历史10%分位以下逐步回升,二季度有望回升至1%以上。
四是2022年翘尾因素的影响。2022年四季度由于外部通胀压力减轻和疫情反复影响,CPI出现明显走低,使得2023年我国CPI面临的翘尾因素降低,有利于全年同比增速保持较低水平。
综合来看,2023年外部通胀压力减轻,食品价格保持温和与相对较低的翘尾因素,将限制CPI的涨幅,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我国内需开启复苏进程,将推升核心CPI的修复,并主导CPI中枢的回升。预计2023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1%,略高于2022年的水平。
2.PPI:预计2023年同比上涨0.5%左右
2022年PPI经历了单边回落态势,同比增速由1月的9.1%下降至11月的-1.3%,1-11月累计同比上涨4.6%,预计全年同比上涨4.0%左右。PPI之所以由两位数的增速回落至通缩区间,主要由于内需持续低迷、保供稳价发力以及上年的基数效应。
展望2023年,预计PPI将缓步走出2022年末的通缩状态,全年同比涨幅约为0.5%左右。
一是我国内需逐步恢复将从下游支撑PPI增速。随着衰退预期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2022年PPI中上游价格(生产资料)由强转弱,表明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动力逐步消退。与此同时,下游价格(生活资料)展现了一定韧性,表明需求恢复正在为工业品价格提供支撑。2023年随着核心CPI中枢回升,下游需求将向上传导,优先支撑食品、耐用消费品等生活资料价格企稳,并逐步传递至生产资料,但从历史看由于传导过程较长,PPI的回暖也将比较缓慢。
二是房地产投资有望由深度回调转为低位企稳,将对生产资料形成一定支撑。2022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深度回调,导致钢铁、水泥、玻璃等中游需求下降。随着疫情逐步好转,以及各地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政策开始落地见效,预计2023年房地产投资将低位企稳,中游建材相关生产资料价格将获得一定支撑。
三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存在反复可能。尽管全球商品价格已进入下降通道,但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仍未排除,俄乌冲突、中东地区的政治摩擦、以及极端天气或灾害都有可能影响全球商品价格,造成巨幅波动。另一方面,中国需求若复苏较快,也会扰动全球商品。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能源结构调整,也会在中期影响能源成本,特别是新能源相关的有色金属、硅料等价格仍可能保持强势。
综上所述,预计2023年我国PPI可能以通缩开局,但随后缓步回升,走出通缩时间取决于内需复苏的速度,以及全球商品价格受各类不确定因素影响的结果,预计全年涨幅在0.5%左右。
三、2023年宏观政策展望
(一)政策导向: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为此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预计2023年GDP增速目标可能会设定在5.5%左右:一是2022年经济增速可能会落在2.9%左右,在低基数映衬下2023年同比增速更容易抬升;二是2022年的目标是5.5%左右,如果2023年目标下调为5.0%左右,可能难以坚定各方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而且“整体好转”的信号不强;三是只有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才能满足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等综合需要。
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当下尤其要改善的,就是民企和外企信心。
针对民企,会议要求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对房地产市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和平台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的政策纠偏,也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民营企业预期。
针对外资,会议要求“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通过开放倒逼改革,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来稳定外资外企信心。
工作任务方面,重点关注两方面工作:一是稳消费。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二是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一方面,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另一方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二)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2022年,财政政策维持积极基调,进一步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一方面,聚焦中小微企业纾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税费支持力度,规模近4万亿元。另一方面,加快发行和使用专项债,并合理扩大其使用范围,同时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从而更好发挥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有力托底经济。
展望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通过进一步减税降费、在预算安排上增强力度,改善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持续恢复和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同时,优化政策实施机制,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是适度上调赤字率。考虑到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仍较为突出,而可用结余资金相比往年略显不足,预计赤字率目标将比2022年预算调高0.2个百分点,为3.0%左右。不超过3.0%,主要是为保持财政可持续和今后应对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
二是加强支出力度。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和经济回暖,财政增收有基础,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将继续扩大。
三是专项债规模适度调升。考虑到经济稳步恢复需要,加之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仍需基建保持一定增速,预计专项债发行规模约3.8万亿元,较2021年提高1500亿元,发行进度会继续前置。
四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于前期出台的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执行期限有望继续延长。持续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重点减轻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税收负担,从而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预计2023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3万亿元。
(三)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2022年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积极基调。
价格方面,1月和8月两次降息,累计调降MLF利率20bp,引导1年期、5年期以上LPR报价分别下行15bp、35bp。前三季度,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累计下行54bp,高于2020年年内48bp的最大降幅。
总量方面,4月、11月两次降准,累计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0bp。此外,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形成相应规模的基础货币投放。
结构性工具方面,一是再贷款。央行新增2000亿元科技创新、400亿元普惠养老、1000亿元交通物流、2000亿元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增加煤炭高效利用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二是普惠小微,完成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转换,并加大对银行投放普惠小微贷款的资金支持力度(从1%增至2%)。三是房地产领域,5月中旬调降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9月末对部分压力较大的城市阶段性放开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同时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货币政策的要求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精准”一词曾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出现,次年货币政策边际收紧,所以此前市场一度有此担忧。但此次会议补充了“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显示政策仍将保持宽松基调。我们认为“精准”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对应的是结构性工具以及PSL等。
“有力”,则意味着央行将通过适时适度降准降息等方式,“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适度提升杠杆率。明年美联储将加息见顶,中美无风险利差将会收窄,同时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大,物价总体温和,货币政策宽松的掣肘将大为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