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名称:河北信融典当有限公司
电话:0311-85299959
0311-85299888
邮箱:xinrong699@163.com
地址:石家庄新华区联盟西路699号
网址: www.xinrongpawn.com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遵循。作为基于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重大原则,并将其作为理论体系得以展开的逻辑主线。围绕这一主线,笔者认为,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出发,廓清坚持人民至上的微观和宏观经济逻辑,阐明如何达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可以构建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民的政治经济学”。
将生活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真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生活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马克思虽未清晰界定生活需要,却从不同角度详细讨论了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及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等生活需要的具体类别和结构体系,使生活需要范畴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经济危机理论中发挥着“隐秘的主要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可以分为生活和生产两大基本类型,生活活动是人类的“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产活动是人类的“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生活需要是连接生活活动与生产活动的纽带,人类无限发展着的生活需要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力;从生活需要出发深入分析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能够真正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因与历史过程。
将生活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人类的生活活动包括个体、家庭(群体)以及社会等不同层面的活动类型,并由此产生个体需要、家庭需要及共同需要等各类生活需要,它们分别由个体行为和私人产品、家庭行为和家庭产品以及公共行为和公共产品予以满足。但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的生活需要而言,用于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源却是稀缺的,人类社会必须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筛选生活需要以及资源的使用方式,包括确定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结构、政府行为和市场作用的边界。这样,作为起点范畴的“生活需要”便包含着此后展开的一切矛盾的胚芽,包括生产与消费、政府与市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矛盾。以“生活需要”为逻辑起点,沿着“生活过程—生活需要—生产过程”的逻辑线索,全面剖析人民群众各类生活需要及与之相应的生产组织、生产活动和调节机制,可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构建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将生活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逻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实践,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愈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处理信息与增强激励的独特优势,有效组织各类要素进行分工合作,同时不断完善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更多社会资源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努力平衡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生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不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也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类需要;不仅努力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也努力满足人民生活的发展需要,满足人民对于“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
促进形成劳动与资本之间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微观逻辑
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必须首先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之间的合作过程,各类要素尤其是劳动与资本之间能否构建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影响各个行为主体之间合作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关键。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服从于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应更加充分保护劳动者权益。同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又要求必须充分释放资本和其他各类要素的发展潜力和合作潜能,促进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共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微观分析既要落实“以劳动者为中心”的理念,又要兼顾其他要素所有者的权益,促进实现劳动者权益合理保护基础之上的劳动与资本之间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
促进形成劳动与资本之间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必须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首先,促进劳动、资本等各类要素所有者共享企业发展过程,打破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垄断。劳动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不仅是保障和提升其权益的需要,也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客观要求。应积极推动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变革,通过合理共享使各类要素积极参与企业发展。尤其是必须健全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方式。其次,促进劳动、资本等各类要素所有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获经济剩余是各类要素合作过程的结果,各类要素所有者理应共享企业剩余、分享企业利润。尤其是应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稳定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真正做到企业发展成果由企业职工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产活动和一般劳动过程及其制度结构,探寻坚持人民至上的微观经济基础。
促进形成劳动与资本之间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必须发挥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在微观经济领域的积极作用。促进实现劳动者权益合理保护基础之上的劳资和谐,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引导工会及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应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依法规制企业垄断行为,防止由于企业垄断行为和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生产秩序的混乱和劳动关系的扭曲。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带来的劳动关系新变化,拓展政府调节范围、创新调节手段,覆盖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出台新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和方法,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合同、劳务管理的相关规定。规范和引导工会组织、行业协会和雇主组织建设,合理界定他们参与企业治理的作用边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除了应当关注企业这一微观市场主体,也必须深入研究政府以及工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微观领域的作用。
围绕就业优先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宏观逻辑
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还必须明确整个社会宏观经济运行的优先目标。我国是人口规模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依然是且将长期是人们的谋生手段。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宏观分析必须围绕就业优先这一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导向,摒弃西方主流经济学片面强调GDP增长的宏观逻辑,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导向,深入探索促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探索和构建实现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方式。当前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的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产业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既改变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改变了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既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也替代了众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表明,如果任由资本逻辑和市场逻辑统摄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的选择过程,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庞大的“相对过剩人口”。面对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好数字技术的应用与促进劳动就业的平衡,鼓励劳动偏向型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放大数字技术的就业创造效应,同时努力推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扩大传统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规模;立足实现更高水平自立自强,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维护产业链安全,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促进劳动者实现自主就业和体面劳动,真正实现发展依靠人民。
探索和健全实现就业优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要求政府秉承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原则,摆脱“GDP优先”的束缚,以就业优先为指导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时代趋势,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现劳动者人力资本提升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制定覆盖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设计与劳动关系脱钩的社会保险项目,加强对平台劳动者等新兴就业群体的权益保护。适应农村迁移劳动力流动需要和就业愿景,完善面向农民工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工抵御失业、转岗就业的能力,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平就业的制度环境。
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归宿
坚持人民至上,旨在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因此,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民至上为逻辑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然的逻辑归宿,是从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出发展开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指向。
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显然无法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生活资料按需分配的富裕程度,而是在满足人们生活基本需要基础上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生活发展需要,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基础上最大程度满足人们政治、社会、文化等生活需要,在满足人们生活共同需要基础上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生活差异化的个体需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首先阐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以及相应的生产活动和制度安排。
劳动与资本之间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微观基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充分释放各类生产要素的创造活力和发展潜力,尤其是必须促进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和谐合作。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劳动与资本之间关系是否和谐稳定是影响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和分配平等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必须围绕劳动与资本的合作关系这一轴心,直面影响二者关系和谐稳定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为促进劳动与资本之间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夯实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提供学理支持。
就业优先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宏观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所有社会成员一个都不能少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的富裕,是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奋斗创造的富裕。必须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最大限度激发全体人民参与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体面劳动,筑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观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宏观分析必须明确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导向,探索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的发展方式和政策选择。